行业动态 > 滴滴重疾上线 互联网巨头有流量有场景能做好保险吗

滴滴重疾上线 互联网巨头有流量有场景能做好保险吗

2018年12月06日 14:32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在安全问题的风波逐渐平息下去后,业务回归正常状态的滴滴又在加大对盈利的探索力度。近日,滴滴金融正通过短信等形式低调推广新出的重疾险“点滴医保·定制医疗保障”。

  不难理解的是,在当前正常订单佣金不能直接帮助滴滴实现大规模盈利的情况下,金融一定也会是滴滴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但在各大互联网及传统势力都纷纷加码金融和保险业务之后,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滴滴的金融帝国美梦会否实现呢?

  滴滴重疾险低调上线

  据悉,滴滴向多名用户发送了推广重疾险的短信。该重疾险产品名为“点滴医保,100种重疾保障计划”,是一款一年期的消费型重疾险,以保险合同载明的起迄时间为准,由众安保险承保。

  产品界面显示,此次的滴滴重疾险覆盖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等100种常见疾病,可按月缴纳29.99元保费,一年约360元,确诊后一次性赔付,最高保额为36万元。但是,不难发现,相应保额与年龄之间存在较大关联。18-39岁,保额从3万元累加,一年后才能达到最高保额36万元;40-49岁,月增加保额为7800元,最高保额为9.36万元;50-60岁,最高保额仅有3.6万元。因此,该产品跟一般的重疾险相比,仍存在较大劣势。另外,日前,滴滴还推出一款每月19.99元保费,最高可赔付24万元的重疾险,目前已下架。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滴滴已经开始涉及保险产业。2015年7月,中国平安(62.000, -1.00, -1.59%)与滴滴展开合作,并投资滴滴。同年10月27日,滴滴与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了“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为滴滴司机与乘客提供意外风险的保障。

  滴滴的大金融梦

  滴滴相当低调地推出了一款重疾险产品,跟滴滴整改、程维道歉等消息相比,显得没什么存在感。在滴滴出行APP里,保险产品的呈现也是极为“简单”,但低调行事并不能掩饰滴滴作为一个流量巨头在保险行业的野心。

  过去几年里,滴滴金融版图不断扩张,从2015年至今,已经拥有了包括保理、融资租赁、保险代理、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等五张金融牌照。2016年3月,滴滴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博通畅达科技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安风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获得原保监会批复保险代理资格,滴滴由此将保险代销牌照收入囊中。

  滴滴与持牌金融机构和险企的合作中,主要是提供导流的服务。滴滴保险界面推出的近20款产品,都是与众安保险或安联保险合作,后者是承办方,而滴滴只是作为一个流量通道存在。

  滴滴是出行行业的巨头,与之最契合的自然是车险。除了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的车险产品之外,滴滴还在2017年与蚂蚁金服、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保车服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据介绍,该公司拟打造一家开放式共享的互联网车险理赔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车辆出险查勘派单、赔付等流程,从而解决车险赔付成本高、欺诈高的行业痛点。

  滴滴的保险业务还会面临诸多挑战

  在滴滴入局之前,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有不少企业因为先发优势获得了红利。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报告可以看到,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较快,从2013年至今保费出现了大幅增长,但在2016年以后,互联网保险的增速却有所放缓。

  这其中既有车险业务进入调整期的原因,另外也说明在现有条件和模式下,互联网保险的渗透正在逐渐触碰到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滴滴还要入局分一杯羹,自然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1.传统商业保险都在竞相“+互联网”,品牌信誉优势依然存在

  传统商业保险一直是保险业的主流,即使是在互联网保险界往往也是如此。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18年5月主要保险服务APP的月活数据最高的是平安金管家,其次是太平洋(2.620, -0.05, -1.87%)寿险,基本都是传统保险巨头旗下的APP。

  传统商业保险在网络上展开销售,或者与一些有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既可以利用互联网便于触达和交易的特点,又能够发挥自身在品牌美誉、专业水平上的优势,用户在选择保险时会更信赖传统的保险企业。

  滴滴的保险业务作为互联网保险必然面临与传统保险的竞争,因此在现阶段只能够采取轻资产模式,和保险企业合作。但是这样对于滴滴来说,利益分配时的议价权就会被削弱,而且除了车险之外,滴滴不算是一个最佳的流量平台。

  2.滴滴的场景和流量都是有限的,互联网企业竞争也很激烈

  与滴滴相比,微信、支付宝等渠道有更丰富的流量,在这些APP上用户已经养成了支付习惯,同时他们背后还有大企业背书。用户选择时可能会更有倾向性,保险企业寻求合作时优质资源也会优先与它们合作。另外,在健康类险种方面,需要审核用户是否带病投保等问题,相对来说阿里等平台他们的数据更齐全,有利于资料审核的准确性,从而控制风险。

  除了巨头的竞争力明显超过滴滴之外,还有很多和滴滴类似的企业也在争夺保险市场。今日头条的钱包页面里就有泰康在线的保险,美团已经拿下了各项金融牌照,滴滴到时候能拿下多大的份额还是一个未知数。

  3.互联网保险创新形式会受到监管的影响,滴滴业务探索需注意边界

  在做保险这条路上,滴滴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为了能够继续把这个蛋糕做大,让增速再涨起来,这个过程中自然会要有创新。但是创新形式是有风险的,前段时间支付宝和京东的互助保险就被叫停,其中支付宝的“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原来参与的保险企业也被约谈退出了该项目。

  怎样把握创新的边界,既不违规又能够发展更多元化的保险业务?这应该是互联网保险企业都会在思考的问题。和支付宝、京东相比,滴滴需要更在意保险营收对业务的提振能力。越是这样,滴滴就越需要注意边界,以防再次受到打击。

  加入互联网保险红海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百度、新浪、苏宁、携程等拥有流量和场景的互联网巨头,均已开展对互联网保险业的布局。与流量巨头相比,滴滴的场景和流量有限,再加上受之前安全事件的影响,在互联网保险市场中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就多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开展保险业务的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由于互联网公司具备流量优势和消费场景,其流量能够转变成为公司开展保险业务的优势,并有效催生用户新的保险购买需求。

  有业内人士指出,与传统保险相比,互联网保险成本低、便捷度高、创新性强、渠道广,因此,众多流量巨头公司陆续涉及互联网保险市场。但互联网亦存在一定的缺点,由于互联网产品的销售特点,互联网保险多以短期、单一的产品为主。同时,他还指出,互联网保险在产品创新方面易产生合规性等问题。

  比如,近期,蚂蚁金服与信美相互人寿合作推出的“相互保”被叫停,于11月27日,更名为“相互宝”,作为一款网络互助产品,不再具有保险性质。另外,京东相互保上线不到一天,就被叫停。不难看出,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之路亦存在一定的挑战。

  互联网险企能否把握住机会?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方参与者在商业探索上的深化,互联网保险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战胜一定的挑战,在这些趋势上能顺应潮流的,很有可能接下来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1.大数据驱动保险业务智能化发展,运营效率大大提高

  传统保险之所以需要庞大的市场营销队伍,很大程度上就是目标用户不明确以及保险方案设计上的时间花费等原因影响效率。随着大数据和AI的应用,保险企业在方案定制、核保理赔和反欺诈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效率,足以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同时,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滴滴头条,他们掌握的用户数据以及对精准用户分发内容的能力都将成为保险业务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上谋求发展,既是这些互联网企业入局保险业务必须做的准备,也是保险企业防止自己在下一个时代掉队的办法。

  2.保险业和互联网巨头各有优势,一段时期内会以合作为主

  尽管现阶段传统保险企业自身有很多优势,但它们在内部之间也存在竞争。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流量渠道又十分诱人,因此必然会寻求与拥有大量流量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如果“相互宝”项目中信美人寿没有退出,相当于就是借助支付宝的流量就收获了2000万用户。

  这一项目虽然后续进行了整顿,但这场营销的效果各大险企肯定是都看在眼里。虽然他们可能不会轻易去尝试新形式的保险业务,但是可能会更乐于和流量产品进行合作,利用这种营销渠道获取客户。

  3.新兴险种有利于做大蛋糕,互联网企业有不少合适场景

  其实除了现在最主流的一些保险项目之外,更多的新兴保险也在出现。例如买电子产品时会有碎屏险,寄快递会有延误险,但凡在互联网商业当中可能出现的让用户不满的情况,都有延伸出保险的可能。

这些新兴保险的好处在于,其购买场景把握在互联网企业手中。互联网企业就可以主动推荐自家的业务或是合作业务,要么自己能够获取这一块蛋糕,要么就能在合作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4. “社交保险”或许值得探索,让滴滴司机成为推销保险的B端

在社交电商等模式的带动下,社交保险也许会成为一个新概念。不过以前早有传统企业进行过成功的社交保险尝试。2014年,泰康人寿曾推出一款“微互助”,利用朋友圈进行营销,用户可以为自己的微信好友购买一份1元保险,对方同样也可能为你购买一份作为感谢。微互助利用社交当中“礼尚往来”的习惯和表达关心的社交心理,一度实现了很好的社交裂变效果。

那么现在是不是还有机会做成这样的社交保险呢?以滴滴为例,虽然滴滴不宜继续参与社交,但是让保险业务顺应这种趋势还是可以实现的。在司机与乘客的场景,也可以让司机承担起B端的能力,让他们向用户介绍保险,按单提成,或许会给传统保险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滴滴这次在重疾险上的动作,更加突显出金融保险类业务对其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在保险业务的竞争中,尤其是重疾险这类和出行场景关联不大的险种,滴滴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至于今后能否抓住趋势,成功让保险成为滴滴营收的增长引擎之一,就要看滴滴金融在接下来的表现了。



战略合作伙伴
电话:028-65585576 传真:028-65585577 Copyright 2006-2007 四川明嘉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工业开发区金石路376号新希望大厦A栋  蜀ICP备08011346号